网络营销课程总结
用互联网精神来全面塑造品牌和产品
我们现在讲“互联网+”,“互联网+品牌营销”,实际上就是要用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来进行品牌营销全方位的打造。而不是仅仅把互联网看作一个工具和渠道。“互联网+品牌营销”是一种全新的思维、颠覆思维、系统思维和融合思维,将传统的品牌塑造过程颠覆,提升效率,加强沟通,让品牌和产品活化,人格化,更有沟通力度。
同时也让品牌和产品不单单在物质和生理的层面打转,上升到体验、文化、精神和场景的层面。这也是本书首次提到的品牌发展和产品进化路线图。
具体怎么来打造“互联网+品牌营销”?本书的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将详细的阐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产品打造的工具、策划、步骤和方法。
全渠道的崛起
全渠道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战略。一种思维,是指要融入互联网思维进行渠道的运营;一种战略,是指核心需求下渠道发展的战略,而不是多几个渠道。
本书第四章将为大家深度剖析渠道的发展战略、策略以及全渠道的未来。
首先,单一的渠道已经很难全方位抓住顾客。
其次,互联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再次,移动互联连接一切。
最后,由渠道战略迈上全渠道营销。
全渠道营销,实现了企业品牌营销在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产生乘数效应,这也是全渠道营销的本质和精髓所在。
第一章和第四章会分别讲到渠道的变化和变革。
由内而外的传播
1、先口碑,形成粉丝,由内而外。由内而外的传播是基于移动互联的特性,先调动企业的一切内部资源,形成良好的传播氛围。先聚焦到一个小群体,形成口碑,即让这部分人成为品牌和产品的粉丝,让他们成为口碑传播者、代言人去影响他们的圈子,不断扩大品牌和产品的影响力。
由内而外的传播路径是:先口碑,形成内层的粉丝,粉丝去影响圈子形成传播效应,最后追求广泛的知名度,成为一个知名的品牌。
2、自媒体发动攻势。由于媒体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央视、卫视在品牌传播的作用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怎么才能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自媒体传播运动呢?小米的经验是活动产品化、产品活动化。什么意思呢?就是小米任何形式的产品发布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发布,如红米手机QQ空间的发布,都相当的成功。
褚橙的案例就更加经典了。如果按照平常的套路,产品上市之前打广告、找代理商,分销到终端去,然后请人做促销,这样下来,运气好的能卖动,但利润很低了;更有可能是卖不掉,因为褚橙的价格可不低啊。怎么办?人家策划了褚橙进京的事件营销,通过微博一炮而红。
媒体完成了从“去中心化”到再次“中心化”的聚变反应,这种聚变比裂变的效应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关于传播的变化和规律会在本书的第七章展开详细的论述。
“组织”是最关键的保障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变革不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组织不适应变革的要求。如果按照传统的组织结构,如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都很难解决快速响应市场和用户反馈的问题,最重要还是不能解决组织成员的持续激励和自我激励问题。
1、个体的自我管理和驱动。以前传统组织是正三角金字塔管理模式,基层员工在最下面,中层逐级往上。未来的组织是倒三角形式。公司的各层级都围绕客户,为客户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服务。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就要靠自我驱动才能保持持续的高效,而不是靠短期的考核和激励。
2、个体都对公司整体利益负。传统组织,人人只为自己的利益负责,公司的整体利益在哪里,没人管。移动互联时代的组织是人人为了达成目标而来,每个组织的目标非常清楚,自己为自己的目标负责。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创业型公司的首批员工都是有企图心和梦想的,并非单纯的打工者,因此,他们有方向,目标感和能动性都非常强,不需要动员和考核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完美。当个人利益就是公司利益的时候,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3、对事不对人。组织为什么没有效率,很大一个问题是“对人不对事”。移动互联时代是“对事不对人”,每个人只是对项目和方案的推进和完成负责。有好的想法,可以直接提出和表达,如果有新的优秀的创意,公司甚至可以支持你在公司内部创业。当很多优秀的创意具体化后,企业可以分割出来一个个小组织,每个小组织独立核算,独立经营,企业的团队、经营和效率就可以得到全面的激发。
不变的永远是人性
这个世界很多事情的表现形式不断在变化,但本质永远没变。不论对经济发展还是对营销而言,人性都是根本,中国5000年不变的是人性。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能出史玉柱,而乔布斯只能诞生在美国。史玉柱因为深刻把握了人性的“弱点”和“丑”而大获成功;乔布斯因为洞悉了人性的“光明”和“美”而流芳百世。
韩寒与郭敬明,一个因为观察时代的细微、讽刺和值得玩味而获得了广泛的认知,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地位;郭敬明,完全不同的方向,对物质的追求和极致渲染,也赢得了90后,甚至00后的认可,因而获得了商业的巨大丰收。
这难道还不算做企业、做生意、做人方面的殊途同归吗?
本书的第六章主要讲“互联网+”时代的行业解决方案和方法,第八章讲移动互联时代营销创新方法,第九章是我个人对于营销和互联网时代营销理论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和心得体会。
全书写了6、7个月时间,艰难成书,多次写不下去。
为啥不写了呢?一是急剧变化的环境中自身需要不断学习和沉淀;另外,写一本书真的杀死脑细胞无数,不但需要时间、素材,更需要体力和精力,还需要搭上大量的节假日等业余时间。
对一个还要需用工作来应付生活的人而言,真的不容易!
还好,谢天谢地,个人的第三本专著也是近期最后一本专业书籍艰难完工了。
这几年经常有人问我,出一本书能挣多少钱?我告诉你们,除非是超级畅销书,如文学类书籍,否则,不亏本就算好事了。你想,写一本书,花了多少心血啊,能够自然销售卖出1万册那也算畅销书了,定价40、50块一本(已经很贵了),如果按照版税10%来算(已经很高),理论上4、5万块!那如果印5000册呢,只有2万块了。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工作积累,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好不容易出一本书,挣2万块,你说说看,写专业书籍该有多难!
那为什么还要写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心中的一种信念,一种自我实现的价值驱动,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添加一点乐趣,为在这个生活着的世界上留下一点什么东西,或许这点东西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也就足够了。
非常感谢博瑞森图书,特别是马优编辑,是她的信任、启发和鼓励,才能使本书得以出版。这是本人的第三本书,这三本书的出版,完全得益于马优编辑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她“用心做好每一本书”的价值观的渗透和感动;感谢参与本书众筹的企业和个人,是你们让我的写作、作品和营销实践变得更有价值;最后,感谢为这本书付出良多的我的家人、同事和朋友们,谢谢大家!